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边炉的由来(考究党可入、剧情党可跳过) (6 / 8)

作者:毛遂爱吃糖 最后更新:2025/9/24 1:03:46
        至于为什么会被称为打边炉,这个是因为口音和习俗的造成的。

        当时人们使用最多的是小瓦盆,当时、当地小瓦盆被称为“甂”(和边同音),而“打”指的意思是“涮”,因此才有了打边炉这个说法。

        至于为什么是羊肉,这个因为老祖宗的智慧是相通的,沪市这边和四九城那边同样认为,到了冬天就要多吃羊肉,只有多吃羊肉就不怕冷了。

        在江南、沪市这一带的天气大多数时间无法把羊肉冻实,无法冻实的肉就没办法很好的切片,这种情况只能炖、不能涮,这也把涮火锅和打边炉彻底区分开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江南、沪市这一带因为祭祖时传下来的习惯,他们更喜欢吃带皮的肉,而且还是那种猪吃前,羊吃后的习惯。

        打边炉最兴盛的时候,同时也是“十里洋场”时期。

        那时候沪市普通工人每个月大概收入在五块大洋左右,这种既能取暖还显得格外洋气的消费偶尔消费一次还行,次数多了他们根本承受不起。

        但是,工作的时间他们说了不算,当时很多人下班后就已经是深夜了、或者错过饭时,此时他们在黑夜里又冷又饿,街道旁打边炉店里面专门用骨头熬制的汤底香味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诱惑。

        但是自己一个人吃不起怎么办?那就跟工友“打平伙儿”,也就是各自出点钱合活吃一顿少要肉、多要菜的打边炉。

        “打平伙儿”这个是北方用词,在沪市这一带对于这个情况叫“扛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