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边炉的由来(考究党可入、剧情党可跳过) (7 / 8)

作者:毛遂爱吃糖 最后更新:2025/9/24 1:03:46
        两三个一起的话叫“扛”,人数要是多的话叫“醵”。

        (现在哪怕是在沪市,知道这“扛醵”两个字意思的大佬估计不多了。)

        那时候羊肉、牛肉这种东西在当时非常的昂贵,很多人根本消费不起,于是就开始寻找其他的食材代替。

        再加上当时粤省在沪市的人很多,于是,各种海鲜、河鲜、咸肉、香菇、干货、肉皮、冬笋.等众多食材被放到了锅里面,这也让打边炉变的更加多样化起来。

        郝红敏小时候时常还能打边炉,后来因为物资紧张、凭票消费后开始逐步减少,但是凭借着家底从黑市淘换也能时不时的来上一顿。

        但是在往后因为郝江河的偷跑,从那时候起,打边炉在她的脑海中差不多都快要变成一个单纯的词汇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冬至这一天吃打边炉的传统在沪市这边被保留了下来。

        哪怕是前些年物资紧张的时候,沪市人每逢冬至来临,买不到羊肉,人们买根骨头、猪肉皮用来熬成汤底,往里面加入各种蔬菜、干货,不怎么值钱的海鲜、河鲜炖煮一番,同样能做出一锅美味的食物够渡过这个重要的节日。

        韩立听到这里,心中感觉单从这一点来说,沪市这边无愧是八类地区。

        那些年四九城在冬至后开始支锅子,大多数家里面都只能涮白菜和一些干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