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边炉的由来(考究党可入、剧情党可跳过) (5 / 8)

作者:毛遂爱吃糖 最后更新:2025/9/24 1:03:46
        添来炉火寒威解,味入丹田暖气生。

        尚有寄居萧寺客,齑盐风味耐孤清。

        “暖锅”这个东西好是好,但是它除了制作工艺复杂之外,还要采用“蜡”为燃料,而且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温,而不是煮食物。

        这就导致了“暖锅”无法被普通的老百姓接受,因此并没有太过流传开来。

        直到后来,四九城那边的铜质火锅传到了江南、沪市这一带,因其造型和作用被大家称为“火锅”,这也是打边炉的萌发的最重要一步。

        “火锅”的遭遇跟当初的“暖锅”差不多,在那个铜是交易货币的年代,铜锅这种超级奢侈品小官、小吏都承受不起,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了。

        但是那些小官、小吏跟随上司在严寒的冬季吃过一次火锅之后,他们就喜欢上了这种在冬日里围锅煮肉的温暖,以及这个御寒、饮食兼并的方式。

        在这些人的推动下,红泥小火炉和砂锅(瓦盆)的组合就出现了,因为普通、实用,所以迅速的在民间普及开来。

        前伪朝出版的朱*炳《海上竹枝词》一诗中描述道。

        冬日红泥小火炉,清汤菠菜味诚腴。

        生鱼生鸭生鸡片,可作消寒九九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