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一直坚持“用温度做内容”,可在流量至上的市场里,这份坚持真的能被看见吗?
“在想什么呢?”徐佳莹端着两杯热气腾腾的安神茶走过来,茶杯是酒店配的白瓷款,飘着淡淡的菊花香。
她把一杯茶递到苏木手里,自己则坐在旁边的沙发上,“还在纠结下午的宣传方案?”
苏木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口,他叹了口气:“我在想,咱们是不是太固执了?如果真的加入一些热点元素,或许《老院旧事》能被更多人看到,漫改的影响力也能更大,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乌镇的文化。”
徐佳莹轻轻搅动着茶杯里的菊花,眼神却很坚定:“热度是一时的,但故事的魂不能丢。《老院旧事》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讲的是真实的乡愁、含蓄的情感,强行加‘CP梗’‘热点梗’,就像给老院子刷上刺眼的油漆,丢了原本的韵味。”
“就算一时吸引了流量,等热度过去,大家记住的也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梗,这样的宣传,又有什么意义呢?”
苏木回头看她,暖黄的灯光落在她脸上,温柔又坚定。
从江城开书店时一起对抗盗版书商,到乌镇做木槿时一起应对“速阅”的冲击,徐佳莹总能在他迷茫时抓住核心,像一盏灯,帮他看清方向。
“知我者,佳莹也。”他走过去,坐在她身边,“那你觉得,咱们该怎么宣传?既不丢格调,又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
“咱们可以从‘文化共鸣’入手,”徐佳莹放下茶杯,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现在的人虽然喜欢热点,但也渴望真诚的文化体验。比如联合杭州的书法家协会、非遗传承人,搞一场‘《老院旧事》主题书画雅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