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边炉的由来(考究党可入、剧情党可跳过) (3 / 8)

作者:毛遂爱吃糖 最后更新:2025/9/24 1:03:46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边摊。

        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吴方言念如ying,就是‘凉’的意思,如沪市人把“天气凉了”讲做“天气转渹了”)。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大地回春,农民准备春耕)。

        沪市这一带的人们为了度过数九寒天,大家早早地就要做起防冻御寒的准备。

        因此,民间有着“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的俗语。

        炭墼:这是一种用木炭碾成粉,加入适量粘土做成的“煤球”。

        这种煤球燃烧的温度不高,但是可以延长炭的燃烧时间,点燃后放在铜质的手炉、脚炉中用来取暖,不会产生炭灰和扬尘,是比较干净的取暖燃料,因此深受当地有钱、有条件的人群喜欢。

        当然贫富差距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时候城市里面用“炭墼”,农村大多数都是用灶台里面烧完饭后的余烬取暖。

        后来,这种“炭墼”在沪市这边依旧有专门的店铺供应,但是那些铜制的手炉、脚炉只有少数家庭才有,大多数家庭或者单位都换成了“炭缸。”

        再往后就变成了煤球炉子、汤婆子、热水袋、输液瓶,多穿衣服等各种取暖方式。

        冬至:这个节气在沪市这一带非常受重视,甚至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