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叔父之所以总是春闱不利,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京城太远,我们家使不上力。”朱子和这孩子是啥都敢说,一点不拿苏录当外人。“好在咱们蜀中这些年文脉昌盛,不光出了杨大学士,还有刘学士也开坊了,这下总算看到点希望。”
朱琉咳嗽了好几声,才让这个憨憨住嘴。
但苏录跟着朱琉快半年,听他讲了许多朝中逸闻,知道杨大学士就是杨廷和,而那位刘学士也不是凡人,乃成化十九年的解元,次年又中榜眼、点翰林,跟杨廷和一样侍讲东宫,被称为蜀中双璧的刘春!
听山长之前的皮里阳秋,他进京应该没少走这两位的路子,但估计是在杨家碰了壁,甚至很有可能跟那位杨神童有了龃龉。不然也不至于每次提起杨公子来都阴阳怪气……
再结合朱子和的话,估计山长把刘春的路子走通了,而且这二年冷灶变热,可以起锅烧油了……
要是朱子和知道自己短短几句话,让苏录推想出这么多,估计又要气得翻白眼了。
“好了上课了,废话到此为止。总之你们好好准备,到时候别给我丢了面子就行。”朱山长打住了话题,并决定以后再讲这些事,一定要避开大侄子……
“是。”两人忙应下。
“上回布置的《过宋论》写好了吗?”朱琉问道。
“写好了。”两人便呈上各自的作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