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数学课在一种高强度的、近乎榨干脑力的节奏中结束。下课铃响,武修文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离开,而是站在讲台边,快速整理着教案和练习卷。几个大胆的学生拿着刚才没完全弄懂的题目围了上来。武修文没有丝毫不耐,语速依旧很快,但讲解极其清晰,三言两语直指要害。
“武老师,”一个扎着马尾辫、眼神明亮的女生(一班数学课代表)挤到前面,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的兴奋,“您昨天公开课上最后那道题……就是那个找规律填数的,我昨晚回去又想了半天,好像找到另一种解法了!不过好像有点复杂……”她递上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
武修文有些意外地看了她一眼,接过草稿纸,目光飞快地扫过那些略显稚嫩却充满探索精神的演算步骤。他专注地看了几秒,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眼底甚至掠过一丝惊喜的光芒。
“不错!”他难得地赞了一句,声音不高,却带着真实的肯定,“虽然绕了点远路,但逻辑是通的!很有想法!”他拿起红笔,在女生的方法旁边,用更简洁的符号和思路快速标注了几处关键,“看这里,可以这样跳步……还有这里,换个角度切入,能省掉一大半计算量。”他寥寥几笔,化繁为简,将那略显臃肿的思路瞬间提炼得清晰而优美。
女生眼睛一下子亮得惊人,如同被点燃的火炬,激动得脸都红了:“啊!原来是这样!武老师您太厉害了!”周围的几个学生也凑过来看,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一刻,数学本身的逻辑之美和解题的酣畅感,短暂地冲淡了所有现实的阴霾,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武修文嘴角极其细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一个几乎算不上笑容的表情,却如冰河初融的第一道裂痕。他收起东西,对围着的学生说:“行了,赶紧去吃饭。下午自习课,继续行程问题变式训练!”说罢,夹着教案,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教室。
穿过空荡的走廊,刚走到楼梯拐角,一个刻意压低的、带着点促狭笑意的女声突然从旁边的办公室门口飘出来:
“哟!我们的‘风流才子’下课啦?这脚步匆匆的,赶着去赴谁的约呀?”
武修文脚步一顿,额角神经隐隐一跳。不用回头也知道,是郑松珍。这位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性格泼辣直爽,是教师合伙开饭的“会计”,也是最早发现并传阅他那本“见不得光”诗稿的“元凶”之一。
他无奈地转过身。郑松珍斜倚在办公室门框上,手里还捏着饭票,脸上挂着戏谑的笑容,旁边站着她的室友、四年级语文老师林小丽。林小丽性格温和些,只是抿着嘴笑,眼神里也带着善意的调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