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考的是经义注疏,足足五道大题——《四书》经义两道,《五经》经义三道。
这已不再是院试时主要考有没有记住经文本身的意思了,更多的是抠那些艰深拗口的各家注疏,考校的是对这经义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看你肚子里除了死记硬背,到底装了多少真材实料。
王明远沉下心,先快速浏览了一遍所有题目。大部分内容,平日里周教谕都反复锤炼过,柳山长那本笔记里也多有鞭辟入里的见解,他答起来还算得心应手,思路也颇为顺畅。
唯其中一道出自《孟子》的题尤其刁钻,题干是“民事不可缓也”,偏要追问:“今地方官为修文庙、立牌坊,强征民财民力,致春耕延误,却称‘为君兴教化’,此与‘民事为先’之论是否相悖?”。
他沉下心,略一思索,便提笔破题,将几位注疏大家的观点条分缕析,对比异同,开头先点“君欲兴教化,必先安民生,民生不安,教化无从谈起”,再引二贤之论层层佐证。
接着直指“今之弊在‘重形式轻根本’,非‘重教化轻民生’”,将论题辨析清楚。
最后提出“先补春耕、再筹文庙,由民自愿捐输而非强征”的建议,每一句都扣着“教化与民生一体”的核心,既合经义,又切地方实情。
然后再结合此事在执行时遇到的一些冲突的实例,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的见解。
写完通读一遍,自觉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心下稍安。
其他几道题虽然也考得细,但终究没超出这半年所学的范围。只要平日听课认真,笔记做得全,总能答出个七七八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