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1章 择定本经,大儒要来? (2 / 4)

作者:Diki粑粑 最后更新:2025/10/13 6:21:35
        选择《易经》和《尚书》的次之,合计约占五成。《易经》玄奥,重在哲理思辨;《尚书》重在训诂考据和历史掌故,这两经都需要下死功夫钻研。

        而选择《礼记》和《春秋》的考生最少,加起来也不过一成。《礼记》制度繁琐,《春秋》微言大义,需要极强的逻辑分析和史料驾驭能力,主要是因为这两本所需要参考学习的其他名著比于其他三本,更是多了好几倍。所以极为枯燥艰苦,常人难以坚持。

        但王明远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他因为前世经历的影响,思维偏重逻辑和务实,文学上的浪漫发散并非最强项。

        死记硬背他不怕,但和那些自幼浸-淫诗书的江南才子比拼《诗经》,他并无绝对把握,《易经》的玄奥哲理也非他所长。

        反倒是《尚书》和《春秋》,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洞察评判,这更契合他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春秋》,看似只是编年史记录,实则字字褒贬,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评判,非常考验考生的史识和论辩能力。

        而那两封信,虽角度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将建议指向了《春秋》!

        这与王明远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选择冷门且难度极高的《春秋》,意味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啃下最硬的骨头。

        为何说《春秋》难?

        因为《春秋》不光要学习本经,还要额外学习三传及注疏(左氏、公羊、谷梁等传注)合计约196.85万字,所学内容更是《诗经》14.27倍,《尚书》的2.71倍,《周易》的4.35倍,和《礼记》相近。

        但一旦学有所成,便极易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众多选择热门经书的考生中显得卓尔不群,更容易获得考官的青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