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动之巢’的核心序列解析已完成97%!”蒋佩雯的声音响起,她面前的屏幕上,无数复杂的诡能序列如瀑布般刷新。
“它的‘再生’特性,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强大和纯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它与我们现有的从三阶‘吞噬型寄生诡异’体内提取出的‘分解’诡能进行稳定拼接。”
屏幕的另一端,一位来自大京专攻诡异生物基因工程的老教授立刻给出了建议:“不能直接拼接!它们的诡能结构不兼容,强行融合只会导致序列崩溃。我建议采用‘载体’模式。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结构稳定且有极强包容性的诡能序列作为‘骨架’,将两种功能性序列搭载上去。”
“没错!”李响猛地一拍桌子,这个想法与他不谋而合,他主动应下了这份工作。
他的团队便开始专注于一个核心难题,如何设计并制造能够稳定承载并激活这种“人造诡异序列”的“载体”。
“这是我们设计的初代模型,”李响调出一张三维设计图。
“一种特制的诡能机械虫。它的外壳将采用掺杂了‘诡骸龟’骨粉的记忆合金,内部的微型诡能引擎,则负责为‘序列-X’提供启动能量。”
看着这个闪烁着科幻光芒的微观造物,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大京专家们,也不由得发出一阵赞叹。
南北两地的智慧,在此刻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榕市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与大京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材料学知识,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一个个技术难题被不断地提出,又被一次次地攻克。
半个月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