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此话怎讲?”张镇玄听楚王殿下这么说,不由接口道:“难道自保也有错?”
“当初汉高祖刘邦起事之时,他只是沛县的亭长,而萧何则是沛县的主吏掾,曹参则是沛县狱掾,论官阶,论家世背景,萧何和曹参二人似乎更资格去当这个主公。
但是他们却因为“恐事不成”,担心祸及家小,而选择让刘邦当这个主公。(注1)
而刘邦他是没意识到造反事成的概率极小,反倒是出事之后危害极大么?
可他偏偏就做了这个主公!这就是真正的王者!”楚王殿下说到这,见一旁的李淳风若有所思,接着似乎欲言又止,于是便主动开口询问道:“淳风,你有别的看法?”
“那殿下……当初汉昭烈帝在白帝城托孤,诸葛武侯没有接受,也是因为诸葛武侯……”
“那不一样。”楚王殿下闻言摇摇头:“诸葛武侯和汉昭烈帝,他们的奋斗目标一直是‘匡扶汉室’,假使诸葛武侯真的‘取而代之’,那世人便不会再惊叹于他的神机妙算和忠肝义胆,反而会将他视作第二个王莽。(注2)
而且那些原本对他言听计从的文武百官,恐怕也会离他而去。
况且汉昭烈帝此举背后,未必就没有试探诸葛武侯是否忠诚,同时也给自己的儿子刘禅上压力,使其不可懈怠的意思。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本王从实际出发的猜想。
事实上,如果从头去看这场蜀汉的浪漫故事——诸葛武侯当初在汉昭烈帝三顾茅庐之时,其实心中就已经无比清楚,‘助刘备起势成功’的概率恐怕比汉高祖造反成功的概率还要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