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北路却在张诚的带领之下,另辟蹊径,除了田土耕地之外,商铺和作坊也成为军民的恒产之一,不止是在宣府一镇之地,即使是在整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大地上,这也是独一份!
宣府商贾和工坊主能有如此待遇,完全依赖于张诚制定的政策,正是由于他们地位的提高,也使他们所拥有的商铺与工坊,成为像土地一样可以传承的财产。
作为后世的过来人,张诚自然不会再如古人那般短视,因为对商人的戒备之心,就一力打压,不敢使之壮大。
对于张诚来讲,如何使北路迅速发展起来,好支撑他庞大的军事创业计划,才是现阶段的关键所在。
至于以后,商贾和工坊主会否对政权,会否对张诚的势力和家族未来造成冲击,那些就都是后话了,就目前来看他们还构不成威胁。
也正是因为宣北有产业者众多,再加宣北军素来足饷实发,使得他们成为宣北经济大发展的消费主力,就连军票和银元也是得益于此,才能推行开来。
而且宣北将士们常年征战在外,他们家中的妇孺余丁除了耕种田地外,还可到各堡的工坊中做工赚取工钱。
就算有些不便出门来抛头露面的人,也可与一些非核心工坊订立合同,接一点外包的活计在家里做工,一样有稳定收入。
他们男丁到工坊中去做工,或是帮助那些家无男丁的人家耕种田地,以换取报酬,而妇女则可以接取一些外包的针线类活计,在家里就可赚取工钱。
再者,张诚主政宣北以来,在各堡大力提倡识字教育,虽率先在各军营中开展起来,但民间也受此影响,大兴识字之风。
如今的宣北军民人等已鲜有目不识丁者,其受教育的程度在整个宣府当为最高,且受到民间宣讲的各种忠义说唱影响,他们对张诚的支持也最铁最坚决。
张诚对此也是心中欣慰,他忘不了最初在京师北郊的马坊救下那批难民时,他们眼中饱含的希望之光,那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后所见的第一道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