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内陆地带,鲜鱼又都是很贵重的,如此一贵一贱,确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有鉴于此,张诚才忽然灵机一动,忆起了在后世偶然看过的一些关于鱼干资料,提出了一种制做方法。
那便是将鲜鱼处理掉内脏后,用大锅煮烂,再晒干,这样处理后的鱼干,很易于保存,就算在炎炎夏日,最少也可以保存一、二个月之久。
这很有点类似后世罐头,或此时肉瓷罐的处理方法,只是就地取材,又在制作上简单方便许多。
此法一出,立时就在河口这一带,引起很大的轰动。
要知道,此时沿海地带虽也有一些鱼干生产,但那也都是将捕捞上来的鲜鱼,直接放在渔船上晒干,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晒鱼场所,以及固定的产量。
而且这样的鱼干制作出来后,在炎热的夏日同样保存不了多久,还有就是其色泽也不佳,还有容易生虫等毛病。
鱼干要想保存长久,就需要大量的使用到盐。
而在这个时代,盐巴又都是很昂贵,那些穷困潦倒的渔民们又哪里舍得大规模使用?
就算某些商人有这个财力,然有盐的鱼干,等若购买的百姓,吃肉的同时还能吃到盐,不但与官府的盐政相冲突,还触犯了庞大的盐商利益集团。
真若有人敢做,恐怕到头来,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