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22章 意识复制(上) (4 / 5)

作者:沣水森 最后更新:2025/10/2 12:45:40
        机甲xm1367走后,一番思索之后,李素佳在那份原本准备提交给威尔顿的报告中插了一份由她亲自书写的情况说明并提到了最前页,装订好后,火速前往了威尔顿的办公室。

        她在情况说明中没有否认第二套方案,只是对其严谨性提出了质疑。

        她在情况说明中指出,伯顿爵士只提出了向类木行星内部发射一个黑洞,即可实现该星体褐矮星化的假想理论,但并未准确地计算出黑洞的具体质量等参数。

        即使科学家们利用mR影像再建系统再现出了伯顿爵士当时草拟这一假想的场景,即使通过向伯顿爵士所在的那个时空场景发射了一组中微子耦合量子通讯粒子,实现了过去与现在时空的即时对话,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也不具备参考性。

        因为所有数据没有经过验证,仅停留在理论假象层面。

        也就是说,虽然通过时空对话,最终从伯顿爵士口中得到了向现在拥有8.3倍木星质量的木星内部发射一个半径12公里的黑洞,即可实现该星快速褐矮星化或亚红矮星化、变成一颗发光发热的次恒星,但该数据不能作为最终的行动实施标准。

        贸然向木星内部发射一个半径12公里的黑洞,轻则无法引发行星内部的氢核聚变,重则把木星变成了此黑洞壮大的“食物”,在其吞噬木星后将整个太阳系都吞噬殆尽。

        李素佳继续写道:跨时空对话存在一定的引导性提问,也就是说,科学家们把事先设定好的议题,通过“引诱”或“讨好”等手段迫使伯顿爵士给出了一个非常不严谨的黑洞尺寸估值。

        倘若这个估值可信,那为什么伯顿爵士在其笔记中始终没有给出一个量化的黑洞估值,翻遍其笔记,只有通过黑洞实现类木行星褐矮星化的理论假想,难觅任何一组具体数据。

        可见,伯顿爵士对他这个假想并不是十分自信,具体的黑洞估值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而不是仅凭一场跨时空提问就可以获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