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明天会从东边升起。”
“从我手中放开的乒乓球下一秒会落向地面。”
“我未来会死。”
此类常识性发言,也可归类为预测,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出此类预测的人过多,因此不被认为是预测。(在俗世社会中此类预言是常识,几乎等同真理,然而休谟的怀疑论本身就已动摇了众多常识的根本。)
根据分析,此笔记是通过对可能性数量的观察分类,来确定最后的结论,它并不涉及和观察目标自身的异常等级冲突,而是通过某种机制来观测可能性的总量占比。
再次举例:推理笔记观测到的目标,若未来可能性数量过多,又或者变数过多,那么笔记就会用不确定的语气给出答案。
而若是推理笔记对部分可能性无法观测,那么推理笔记就永远不会给出确定答案。
因此,推理笔记的结论不会出错。】
夏守将这段话反复看了一遍,算明白了推理笔记为何绝对正确了,它的绝对正确并不是建立在可以预测一切这种强大的功能上,而是建立在“诚实”上。
推理笔记有观察可能性数量的功能,如果他因为各种外力原因导致观测无法进行,那么笔记就会给出“我不知道”的诚实回答,这种回答虽然没有解决书写者的问题,但当然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推理笔记自己就是不知道,不确定。
它只对自己绝对能肯定的未来,给出负责任的肯定答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