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里说的:记忆被情感改头换面,真相无从考证。
看到最后,他想要对刘小宁收回那些他看不懂的话,青春是共通的,或许边远地区的青春跟燕京大院子弟的不尽相同,但青春的本质是一样的。
现在姜闻甚至觉得外国人都能看懂。
英哒也已经看过了,客观讲,文字很有风格,故事也很吸引人,见姜闻对魏明的这篇如此推崇,他不解道:“这篇可没少埋汰咱们大院子弟。”
姜闻理所当然道:“我觉得当时咱们确实挺傻缺的,人家写得也挺客观的啊。”
甚至在不了解大院子弟的其他读者看来,这篇通过描写大院子弟在老莫吃饭,拍婆子,看内参片等生活细节,反而让外面的人产生了对大院子弟的羡慕情绪。
见姜闻对魏明崇拜的厉害,而且魏明现在是募捐英雄,国家树立的典型,哪怕英哒跟他不太对付,也不敢说他的坏话,只得摆摆手走了。
姜闻是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把政治背景模糊化,聚焦于个体心理体验的故事,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故事才能更持久,几十年后看也不觉得过时。
而当政治风向变了,很多当下大红大紫的作品在未来将无人问津,甚至被鞭挞,但只要少年仍有烦恼,《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会一直有意义。
而此时评论界出现了一些对魏明,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批评声音,主要就是针对姜闻喜欢的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