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不掉队或不赶超太多的情况下,同一批次的契约者彼此之间大概率得一直互相听着对方闯出的事迹到高阶乃至绝强为止,真正意义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那种。
用现世中的人生来比喻的话,就相当于从小学到大学身边的全是同一批人一样,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性格太极端的,不然或多或少也该跟周围的人打出点交情出来了。
虽然这些事情跟他暂时还没什么关系就是了,唯一的用处就是证明一下他未来大概率会跟剩下那三位还未见过面的论外梯队产生交情而已。
而回到前面关于论外级人数的话题上的话,就会发现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论外级这个梯队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样本太少了。
事实上,在更久远的时代,乐园中甚至根本就没有超·顶尖梯队跟论外级梯队这两个梯队的说法,那时候的契约者就是单纯地按照第二第一和顶尖梯队来划分。
但随着一代又一代契约者的出现,以及乐园中许多机制的规范和明确化,还有大环境的改变,其他人也逐渐发现哪怕同样是顶尖梯队的契约者,彼此之间也可能存在极其巨大的差距。
于是,渐渐地,论外级这个梯队就这么从顶尖梯队当中划分了出来。
但随着时代的继续发展,后来的契约者又发现有些论外级的标准离顶尖梯队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实在过于巨大了,于是便又划分出了一个超·顶尖梯队,专门用来囊括那些已经满足了一部分论外级的标准,但距离真正的论外级又还有一段距离,属于走在论外级的道路上的契约者梯队。
至此,乐园的梯队划分才初步成型,可关于论外级跟超·顶尖梯队的划分标准问题却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