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刚才提到的市场营销来形容的话,便是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让其转变为自身的‘稳定客户’,这就是信仰之力管理的真谛。
至于第四类型的信仰之力事务,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超出服务之外的口碑’,其涉及到的,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而且这个问题的内容……其实也很简单:
——倘若有信徒在绝境中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神灵发出了祈求,那么身为对方信仰的神灵的他们,是救还是不救?
——如果要救,那么当这样的情况同时发生一百起、一千起、一万起……乃至上百万起呢?那时的他们,又该决定谁该得到拯救,谁该被无情抛弃?
——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还是心怀正义的高尚者?亦或是无功无过,但却怀着虔诚信仰的资深信徒?
这就是第四类信仰之力事务的本质,无关日常的祷告,无关必要的需求,仅仅只是作为信仰之力管理当中的一道附加题而存在,而这道题目真正考验的,其实并非信徒,也非那些仅余下神性的中立神灵或邪神,而是那些选择维持人性,甚至坚定地行走在正道上的友善神灵们。
‘生命本该无价,但在神灵的道路上,我们不得不对它做出衡量,以此去判断哪些人更值得被拯救。’
这便是写在《三年模拟五年神明》上令一名又一名怀着崇高理念踏入神道的友善神灵们为之沉默的事实。
除非他们想成为一个将生命视作筹码、将神迹视作收敛信仰之力的工具的淡漠者;亦或是催眠自己对那一切视而不见、成为一个忘却一切的逃避者……否则的话,只要他们还揣着心中的原则跟信念走在神灵之道上一天,就得无时无刻地承受着这份负罪感,在一次又一次的电车难题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本有机会存活下来的鲜活生命的离去。
这就是神灵之道的现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