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县将要修建一条直达潼关的公路!
这则消息如同投入滚烫油锅的一瓢冷水,在全省范围的报纸上炸开了锅。
一时间,舆论沸反盈天,淹没了本已焦灼的旱灾愁云。
“滋水县长郝伟成好大喜功,草菅人命!”
省城《秦风日报》的头版标题尖锐刺目,文章痛斥:“正值数十年未有之大旱,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郝某不思全力赈灾救民于水火,反大兴土木,驱使奄奄一息之灾民修路?此非为政绩而发国难财乎?!”
另一份《西北民报》的评论则较为审慎,却也充满疑虑:“滋水县为灾情最重之区,郝县长此举实令人费解。纵有‘以工代赈’之名,然灾民羸弱,如何堪此重役?莫非此路另有玄机,抑或……确为博取上峰青睐之无奈之举?”
“不顾人命!劳民伤财!”
“贪官污吏,祸害百姓!”
“滚下台去!”
民间流言更是汹涌,茶馆酒肆,田间地头,充斥着愤怒与不解的咒骂。
滋水县,连同那尚未动工的路,成了全省民众眼中救灾不力、罔顾生民的代名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