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珠郁闷的道:「师父跟我说,现在这种情况,要想拿到出口指标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先拿到上海名牌。」
80年代末,出口贸易火热,但是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有的厂家为了争夺外贸订单,毫无底线的压低价格,很多订单根本都是亏本赚吆喝,完全依靠国家的出口补贴赚钱,也有一些不法商家用低劣原材料压缩成本,导致不少外商投诉。
针对这些问题,上头将外贸经营权下放到外贸总公司,进行分配,要想做出口贸易,就必须先从外贸总公司拿到出
口指标,否则就压根就出不了港口。
外贸总公司的业务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出口指标,一般来讲,大多数业务员都是完不成的,能够完成50%在年终评级的时候,就能算是及格了,像汪小姐这种年年出口指标用完的情况,十分罕见。
不过外贸总公司的领导也需要政绩让自己「进步」,所以在这上面设立了一道口子,拿到上海名牌的产品,出口时,可以获得额外的指标。
90年代,上海名牌的评选还是比较严格的,不仅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对品牌的知名度也有一定要求。
「这么说,咱们只能换工厂了?」
能够拿到上海名牌的厂商,肯定是达到一定规模的,要想压价可不容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