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板狐疑地接过报纸,眯着眼睛读了起来。几分钟后,他也忍不住直拍大腿:“好!说得真好啊!''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华夏大地每一个角落''……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他们的反应引来了茶楼里其他客人的注意。很快,又有几个人买来报纸传阅。不到一盏茶功夫,整个茶楼都在讨论秦浩的演讲。
“听说了吗?那个编教科书的先生,在北大说了好大一篇话!“
“我侄子说,他们学校里都在传抄呢!“
“要是真能像他说的那样,咱们的日子就有盼头了……“
傍晚时分,东四牌楼下的一个馄饨摊前,几个黄包车夫凑钱买了一份《晨报》。认字的年轻车夫结结巴巴地念着,其他人围成一圈,时不时发出惊叹。
“.''田野里生长出富足与希望''“年轻车夫念到这里,声音突然哽咽。他想起老家那几亩薄田,想起饿死的妹妹,浑浊的泪水滴在了报纸上。
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城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从达官显贵云集的六国饭店,到贩夫走卒聚集的天桥茶馆;从西式咖啡馆里穿着洋装的进步青年,到胡同口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所有人都在谈论着那个“梦想“。
由于反响太大,没有转载的报纸压根无人问津,为了销量许多报纸也加入了转载的行列。
短短几天时间,秦浩的演讲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华北大地。天津、保定、太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转载这篇演讲。上海《申报》的总编甚至亲自撰写社评,称赞这是“新时代的呐喊“。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