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液晶屏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最高的液晶屏尺寸已经能够达到21英寸,虽说跟后来的什么超薄、窄边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了。
同价位的产品对比,ibm跟苹果还在使用大背头显示器,而三星已经用上了液晶屏,虽然成本上有所上升,但这并不影响用户的最终抉择,毕竟这个年代有能力购买家庭电脑的顾客,是不会在乎那一两百美元的差价的。
“哦,爸爸妈妈,你看看这个,它太酷了,我要把它带回家。”一个美国孩子缠着父母道。
妈妈看了一眼价签,低声道:“可是,这个品牌的电脑似乎并不常见,而且价格还跟ibm差不多,不如我们选ibm怎么样?实在不行苹果也可以。”
孩子却一脸嫌弃的道:“我才不要,那些电脑都太丑了!这个厂商是三星,我用的就是它家的手机,质量挺好的,就买它吧,求求你了。”
最终在孩子的纠缠下,妈妈还是同意了购买三星的电脑。
这一幕开始不断在北美上演着,等到ibm跟苹果反应过来时,它们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三星蚕食了不少,同时三星电脑也开始在消费者群体里留下了“昂贵、时尚”的标签。
苹果反应倒是很快,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了一款液晶屏的家庭电脑,ibm却固执的觉得此时液晶屏的技术还不完善,显像效果不如传统的crt技术,用户不会被一时的噱头所影响,最终还是会回归到crt显示屏的大家庭里。
然而即便是反应最快的苹果,发布液晶屏电脑的时间也已经是在三星电脑发布的一个月之后,丢掉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难再抢回来,三星电脑也逐步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
同时,秦浩也没有忘记亚洲市场,在日本、高丽、新加坡这些发达地区都投入了大量的宣传费用,大把钞票砸下去,订单也随之纷至沓来,这也直接导致三星电脑一度变得稀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