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直接打断:“从小我接受过的教育就告诉我,要用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既然上级已经通过政策把知青从城市户口剥离出来,又没有给我们农村户口,就应该承认,这是一个独立的群体,知青工厂的存在不是要搞小集体,而是要让这个群体重新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担任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
“这.......”对方诧异的看着秦浩,他没想到面前这个年轻人逻辑性这么强,而且很有说服力。
县领导已经听傻了,他的位置决定了他的眼界,他看待知青问题一直都是站在县里的角度,而秦浩却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视角,这让他意识到,这个年轻人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可怕”。
谈话到此就结束了,对方并没有给秦浩什么承诺,甚至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只是告诉他,今天他们的谈话已经被录了下来,同时让秦浩等消息。
原本秦浩以为,等待消息的过程将会跟之前一样漫长,然而不到一个月,内参上就出现了一片没有署名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很简单,也很显眼——【关于如何提高知青主观能动性的若干建议。】
很快,这篇文章就出现在了各大报纸上,由于文章中举了秦浩所在的杨树村知青试点作为例子,这让去年就火了一阵子的秦浩,彻底成了名人。
当然,相比于这些虚名,真正让秦浩高兴的是,上级终于给出了知青集体登记企业的政策试点指导意见。
按照这份指导意见所说,知青要想登记企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最少需要150名知青集体申请,同时所招收的工人也只能是知青,并且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此外,上级部门也不给任何财政拨款,设备、原材料都需要自己想办法。
“什么都不给,还怎么办企业?这不是为难我们嘛。”
“就是说啊,不想让我们建工厂就直说嘛,何必设置这么多门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