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话,然后用这段话来写一篇理解,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八股文,只能使用圣人的思想来作答,但是在宋朝就没有严格的规定,考生可以借他题目来说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然不顾四书五经,圣人之言,自立其说的,只要你说得有道理,也能有机会考上,只要考官够大胆。
当然,秦浩并没有要标新立异的想法,一板一眼地按照考题做理解,同时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宋朝科举还是比较开放的,并不是一味的先贤说什么就是什么,也得有自己的理解,不然也是很难拿到好成绩的。
经义过后就是诗赋,题目是:梅花。
秦浩想了想,只能在心里说一句:“对不起了,高启老先生。”
然后在卷子上写下。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此后就是科举最重要的科目:策、论,这两个科目其实是分开的,论主要是评论、辩论,而策的要求就比较高了,需要考生就国家事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给出策略性建议,之后殿试考的主要也是策。
论的题目还好,算是比较常规的一道题,秦浩打了一下腹稿,就开始奋笔疾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