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看了我的《分界线》,然后一直吹捧,令我觉得充满了希望。
有人建议剧本的某部分得加以修改,两個月后再去,又要再改,就这样来来回回,都没有付费。
这些剧本的初稿,若有人喜欢,就叫你改写,三番五次地修稿,这样一两年耗下去,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继续发展,预算从美金六十万到七百万不等,这是美国所谓的企划炼狱。
据说平均一个本子从初稿到开拍要缠斗五年,那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
那时期每隔一阵子,就有人说,看到我的毕业作品觉得很棒,我们来谈谈怎么合作吧!
因为经纪人会把毕业作拷贝一大堆,送到各公司去推销。
就这样,一个计划不成,另一个计划又来了,总有几个在进行,所以老不死心,人像是悬在半空中,可最终没有一个能踏实落地。
电影没有任何进展,反倒是1986年12月,我在一份杂志上看到波特兰威登-肯尼迪公司招聘合作导演,要给NBA球星阿甘拍摄球鞋广告的招聘。
阿甘在80年代就是全美的华人之光,他在1986年拿到NBA冠军,还有之前大学、高中冠军,是中国人的骄傲。
我在纽约时为看他一场球,省一个月的伙食费,买一张麦迪逊花园的票,他是当之无愧的巨星,给很多人带来很大影响。
我对拍广告不太懂,但我觉得能拍电影肯定也能拍广告,我在杂志上看过阿甘的专访,就投送了一份简历外加剧本过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