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要想发挥出“人数”的优势,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一条隧洞分节、分段,同时展开数个,乃至数十个工作面。
彼此相向挖掘,最终对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隧洞。
可这样一来,就有两个问题。
一是要确保这些隧洞最终要完美的对接在一起,在缺乏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地行篇》中所附带的精准空间感知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两条对向挖掘的隧洞大概率不会完美对接,而是会完美错过。
同样,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这条隧洞是否能够始终向西,一直通向皓州,而不是在赤乌山中“晕头转向”,最后甚至不知道到底走向何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件事。
——让一个人闭着眼睛朝一个方向直线行走,不出几里地,都会歪歪扭扭,甚至在原地兜圈。可想而知,常人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方向感是多么不可靠的一件事。
第二个问题是分段作业本身带来的。
因为从每个断点插入工作面本身,也需要挖掘隧洞。
若是主体隧洞在山体深处,那这额外挖掘的工作量就会增大。
反之,若主体隧洞走向能够充分利用既有的山川地势,在经过这段区域时恰好路线外移,或者干脆就是一段峡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