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章 “作者已死” (3 / 5)

作者:不祈十弦 最后更新:2025/8/2 5:37:16
        ——这就是所谓的“作者已死”。这也是构成了镜厅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作品完全创作出来之时,作者就会失去对其的解释权。一个现代的艺术品不可能是完全原创的,它一定建立在某种、或者某些已经成熟的文化之上,从这些文化之中汲取营养。

        如同那副《圣烛大礼拜堂毁于一旦》,它其中的意义就要理解九柱神教会、理解司烛、理解鸢尾花与教国的关系、理解大礼拜堂的政治地位、理解月之子的存在、理解鸢尾花人看待教国与月之子的关系……如此这般,才能完全理解。而这些种种的“先决条件”,就是诞生这幅画的文化根基。

        那么换句话来说,因为不同的解读者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种族、年龄、立场……他们对同一个艺术品的解读也自然是、并且必然是不同的。那么谁才是那个“绝对正确的解读者”呢?

        作者自然是最有资格成为的。但最不可能的就是作者——因为哪怕是作者本人,在创造出这个艺术品之后,他本身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并且与创作之前的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就如同人无法两次迈入同一条河流一般。

        第三十章“作者已死”

        同样的,它也不可能属于任何人。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可以属于所有人。

        因此所有的艺术解读者,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人生、文化、学识、感悟、情感、兴趣重构了这个作品,诞生出了一个独立于主体的新副本。

        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解读者才是那面镜子!

        有的镜子完美,有的镜子缺憾;有的镜子洁净,有的镜子污秽。有的镜子有着蒙蒙的雾气,有的镜子只是一面磨光的金属,有的镜子甚至是扭曲的哈哈镜。它们对同一个真实存在的物体映出了不同的画面……就如同解读者对同一个艺术品给出了不同的理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